杨万里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杨万里是怎样的一个诗人?

网友提问:

杨万里是怎样的一个诗人?

优质回答: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写诗最多的作家,传世者仅四千余首。

杨万里一生秉性耿直,不阿权贵。主张抗金,曾多次上疏指责朝政,忤权相韩侂胄,遂家居十五年不出,因忧愤国事,成疾而死。诗与尤袤、陆游、范大成齐名,世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作品内容比较充实。从他一生的创作过程来看,分为三个阶段,开始初学“江西体”;中年转学王安石及晚唐诗;最后终独立门户,自成一家,时称“杨诚斋体”。他的作品多能反映人民生活和抒发爱国情感,想象丰富新颖,语言通俗明畅,尤好以俚言俗语入诗。又擅长描写自然景物,状写逼真,清新活泼,故姜夔有“处处山川怕见君”的戏语。

下面我们就见识一下他这几方面的写作特色。

描写劳动人民生活和抒发爱国感情的代表作如《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描写农民紧张的劳动生活情景,感情热烈,形象生动。还有《初入淮河》:“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表露了作者沉痛的爱国感情。但杨万里写诗的主要兴趣在自然景物方面,如《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酸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以及《将至建昌》诗中写绿萍、芙蕖,都是景色动人,兴趣洋溢。他的诗歌特色是形象鲜明,含意明白,口语化的语言很多,形成了他那独特的风格,所以严羽《沧浪诗话》称为“诚斋体”。

其他网友回答

南宋人把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和尤袲称作”中兴四大诗人”,陆,杨在当时的声名尤大。

杨万里(1127一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江西吉水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他在”荆溪集自序”中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戊戌作诗,忽若有悟,……步后园,豋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枝,万象毕来,献予诗材,盖麾之不去,前者未应,而后者已迫,渙然未觉作诗之难也。”

这种师法自然,不师法古人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符合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的规律的。但是在他全部的诗作中,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数量很少,在思想性上没有达到必要的深度。他往往只是把社会生活现象作为自然景色的点缀。就是在大量的风景诗里也没有概括性很高而激动人心的作品。所以他的诗几乎可以说是首首可读,却没有什么惊人的杰作。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一一初入淮河

吴侬一对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着力大家齐一拽,前头管取到丹阳。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喚渠朝歺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时未匝,照管鹅儿与鸡鸭。一一插秧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一一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雨芹泥路不佳,闷来小歇野人家。绿萍池沼垂杨里,初见芙蕖第一花。一一将至建昌

这些都是有相当水平的好诗,形象鲜明,含义明白易懂,口语化也达到一定的程度。艺术上的优点是很明显的。但它们的思想性我们总觉得还有不满足的地方。”初入淮河”二首,是杨万里奉命到淮河去迎接金使时写的。淮河是南宋小朝廷的北疆,也是它和金兵对垒的前线,淮河以北的广大国土当时都沦陷在敌人手里了。凡是有爱国心的人,身历此境,当然有无限感慨。杨万里诚然在这些诗里也表露了沉痛的心情,但比起陆游的爱国诗篇来,就觉得他的爱国感情还不是那么强烈的。”竹枝歌”和”插秧歌”都是写劳动人民的生活的。这两首诗语言的口语化都很突出,”插秧歌”更具有丰富的形象,但诗人的感情和那些船夫,农民却有很大的隔膜。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把它们流血流汗的艰苦生活当作一幅图画来欣赏,却没有表露着多少同情。拿”插秧歌”来比一下李绅在”古风”中所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4句诗,那么这两者思想性的高低是十分清楚的。杨万里的主要兴趣确实在自然景色上面。上面所举6首诗中最后的两首,不过是他千百首这一类诗中极小的部分,但我们从这两首诗中就可以看出他对于芭蕉,柳花以及绿萍,芙蕖所构成的景色是多么意趣洋溢,从而在作品中注入浓厚的感情,诗也就写得动人了。

其他网友回答

杨万里首先是个多产的诗人,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能够写下许多和儿童有关的诗歌,而且艺术成就不低。

其他网友回答

宋朝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善于以景抒情,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借助荷花漫开表达出送别之情,隐喻荷花再次开放时,友人会不会再次归来。

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都是其诗歌名句,意境高远

其他网友回答

爱国诗人,忧患民生。

与杨万里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