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清明节和寒食是一天吗?

网友提问:

清明节和寒食是一天吗?

优质回答:

以宋朝为例回答这个问题。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诗人多是善感的,即使在清明时节的盎然春色中,黄庭坚也忍不住抒发一下凄苦的愁思。与这种主观情绪形成对比的是,《东京梦华录》的作者孟元老则是客观记录了宋朝清明节的游乐景象。他写道:“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相互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清明节即是寒食节的第二天。宋朝以冬至后105天为寒食,又称为“百五节”、“禁烟节”。这一风俗起源很早,相传晋国公子重耳取得政权以后,有大恩于重耳的介子推不愿为官,隐居山林,为找到介子推,重耳下令放火烧山,结果却将介子推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寒食前后共计三天不举火是传袭很久的习俗。

寒食的前一天在宋朝叫“炊熟日”,每户人家在“炊熟日”之前提前准备好未来三天的饭食,《东京梦华录》记载,这天人们把面做成的枣饼飞燕串起来插在门楣,谓之“子推燕”。无论官民家家插柳,门口屋檐一片青绿,景象新鲜。

寒食节,宋朝人会举行冠礼。我国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表示已是成年人。什么时候举行冠礼,古代没有统一规定,到宋朝形成寒食举行冠礼的习俗。

清明节取新火的习俗在宋朝也得到继承。这一天,皇宫内的侍者会用榆木钻火,最先进火者还奖给“金碗、绢三匹”。皇帝把火赐给臣僚,这是钻燧取火风习的延承。

担酒上坟扫墓以尽思时之敬,是宋朝寒食和清明最重要的节日活动。

皇宫对扫墓格外重视,宫室的亲戚也分别到各陵墓祭祀拜陵。宋朝祖先陵墓在河南,南渡后只有临时的殡葬地。皇室近亲也分别派人到诸陵“行朝享礼”。清明这一天对诸宫王妃、各王子的坟墓也要进行享祀礼。北宋时,皇家还出车马到奉先寺道者院,祭祀诸宫人坟。扫墓队伍浩浩荡荡,人穿金装,车挂紫幔,锦帛缠额,珠簾垂窗,一派皇家气象。随皇家祭陵的禁卫军列队跨马,奏响军乐。他们旌旗鲜明,军容雄壮,人精马锐,看热闹的百姓塞满了道路。

扫墓祭祖作为一种仪俗,并没有多少伤感的气氛,相反宋朝的寒食和清明呈现出越来多多的娱乐性。

节日里的争标,是专门供皇帝欣赏的一种表演和竞技活动,包括:水傀儡、诸军百戏、赛龙舟等,场面喧阗。

范成大的《寒食郊行书事》将镜头对准了节日的民间:“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女性打扮得俏丽,男性饮酒为乐,心思已不在坟中的逝者,而是放在时节的游乐上,这都是去年有了好收成的缘故。

清明节,东京街市上卖祭品的很多,纸扎的阁楼都堆在铺子门前,又是一道时令风景。携运祭品前往郊外扫墓,人们也借此形成清明踏青的习俗。这个时节,天气晴和,气候宜人,花红柳绿,人们都到著名园林观赏花木,或到郊外观赏春景。人们在这天也会喝酒,暮色降临时才带着醉意回到城市。回去的时候,人们带着枣饼、炊饼、黄胖(泥娃娃)、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等乡下的土特产。回城的轿子用摘下来的杨柳杂花装饰,从轿顶四垂而下,很是清新耀眼。

整个寒食前后,东京的坊市会卖各种当令食品如稠饧、麦糕、乳酪、乳饼之类。

南宋以后,临安人清明游春更为普遍,祭扫多在南北两山之间。一时车水马龙,女子们淡妆素衣,牵着孩子,提着酒壶和菜肴点心,到村店人家,吃喝休息,一直要到晚上才回家。

这一天,富人们尤其爱到著名的园林饮宴寻欢。车马往来繁盛,临安城门那里都出现了堵车现象。西湖更是游人喜爱的地方。彩舟画舫上,有钱人家随船行乐。这一天还有龙舟比赛可以观看。临安城里的,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锣鼓喧天。

西湖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寒食节里的各种文娱演出就在这里进行。有走索、骠骑、飞钱、抛钹、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斛斗、舞盘和各种禽虫之戏。还有外地来的乐伎,吹拉弹唱。游西湖的人们在船上听歌看舞、喝酒作乐,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直到月上柳梢,湖面上的歌声、丝竹声还此起彼伏。下船上岸回家时,男骑马,女乘轿,童仆挑着木鱼、龙船、花篮、闹竿等回家,准备馈赠亲友。

这些享乐活动自然带动了节日消费的兴旺。应该说,宋朝的人,也早就认识到了假日经济的价值。

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