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朋友圈,总是被心理测试刷屏?丨书目治疗师

书目治疗师:
都说网上那些心理测试是忽悠人,可为啥我觉得大部分都挺准的呀?而且那些心理测试真的挺有趣,前阵子我就做了音乐品味、哲学气质、多维星座人格测试分享到朋友圈。有人说我刷屏,可我就是停不下来,咋回事?
——可爱多

可爱多:你好!
还记得去年刷屏的左右脑年龄测试吗?你回答几个问题后,系统会生成一个分别标示左右脑不同年龄的图片,下面还配有详细的文字解释。左右脑年龄接近的是“均衡发展”,年龄相差大的则是“成熟中保持童真”。从朋友圈的转发量来看,大家似乎对测试结果都很满意。
然而,就在这个小测试正被网友转发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个程序员扒出了它的代码,发现所谓的“测试结果”,完全都是随机生成,跟你的脑年龄没有任何关系。
为什么这种随机出现的答案,居然会被大规模认可?你做过许多心理测试,也都觉得它们“挺准”?
这种“盲目的信任”,其实与我们的主观认知有关。1948年,美国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arn Forer)做过一项实验。他给自己的学生们做完一套人格测试题后,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将得到一份独一无二的性格分析报告,他们可以以0至5分的标准对报告的准确度进行打分。
|伯特伦·福勒
实际上,每份报告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你希望受到他人喜爱,倾向对自己要求严格。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还有很多潜力尚未开发。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你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会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容易相处,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
结果,这份报告获得了4.26分的平均分。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这份“独一无二”的报告符合自己的性格。
这项实验揭示的是“福勒效应”,也是我们面对心理测试时的一种现象:当面对笼统、模糊、似是而非的描述时,我们会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号入座,着重注意那些符合自己特质的部分,甚至会搜集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并在头脑中构建一个逻辑,让结果符合我们自己的设想。
因此,与其说我们希望通过心理测试来认识自己,不如说是希望通过心理测试证明,自己就是自我设想中的那个独特、完美的形象。仔细回忆一下,如果一次测试没有得到你满意的结果,你是不是还会偷偷再测几遍?
如果你真的对心理测试感兴趣,不如看看荣格的《心理类型》,在这本书里,荣格从获取能量的方式、接受信息的方式、决策的方式、对待不确定的方式四个角度分析了人的个性,这本书也是如今常用的MBTI职业性格测试的理论基础,相信会比网络上流行的心理测试对你更有帮助。
不过,早在心理测试刷屏朋友圈之前,我们就对它欲罢不能了。在网络还未普及的年代,性格测试是充斥报刊亭的伪心理学秘籍。那个时候,我们拿到新一期杂志,迫不及待翻看的除了笑话段子,就是心理测试和星座运程。
门户网站出现后,心理测试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板块。我们在上面测试“你一生有几朵桃花运”“你会在什么时候遇到白马王子”“老板近期准备提携你吗”,看标题就知道有多不靠谱。然而,现在你打开这类测试网站就会发现,每个测试依旧有几十万人点击观看。
微信、微博等APP的兴起,则让心理测试从单纯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娱乐,走向了社交化的属性。测试页面做得愈发精致,测试过程看起来愈发科学,大家转发的欲望也就愈发高涨。我们通过转发这类性格测试来吸引其他友人的注意。朋友圈里的每一张心理测试结果图,就是你渴望被关注、被了解的证据。
不用再绞尽脑汁编写自我剖析的文案,也不用在精妙构思的图片中偷偷展露自己的爱好,一张心理测试结果图,就能轻松帮我们进行身份宣言,让他人了解自己想要展示的“人设”,同时又不至于太脱离群体,在保持独特的同时,还能够和大家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共鸣。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指明,人赋予社会秩序或特定行为以意义,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我们在社会这个舞台上扮演多种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务于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而心理测试的出现,让我们不必真实呈现在对方面前,只需要拿着手机,动动手指进行转发,就能轻松地构建一个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何乐而不为呢?
就像今年引起大量转发的几个测试,“你会被哪所大学录取”,晒出来的不是自己母校,就是比自己母校还好的大学,以显示自己水平不俗;“送你一句诗”,让我们觉得原来自己还能这么有诗意;“哲学气质测试”,更让我们用根本没读过的哲学理论来阐释自己。
实际上,这些测试除了得出哄你开心的结论,让商家有效获得大量用户,并没有其他更多作用。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测试都是无用的。《纸牌屋》第四季里,康威利用搜索引擎“Pollyhop”,挖掘并分析选民数据,然后精准投放竞选广告,把竞选话术说到选民心里,换来了大量选票。
现实中还真的发生过类似事件。2016年,媒体爆出政治数据公司“剑桥分析”通过 Facebook 非法获取并利用了超过 5000 万用户的个人信息,在美国大选中帮助特朗普进行精准投放。
这有没有让你想起去年刷屏的“支付宝预测你的新年关键词”?不过,与其说这是心理测试,不如说是一种大数据分析,而被分析的你,早已没了隐私,与制作方“坦诚相见”了。

荣格《心理类型》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活动预告2018年12月29日(周六),“书目治疗师”又将在建投书局·永安里店与大家见面啦!本次线下沙龙,诗人、作家巫昂与拾贰象岛主编刘全,将和你一起聊聊诗歌中那些治愈人心的力量。
主题:“书目治疗师”线下沙龙:诗歌会治愈我嘉宾:巫昂、刘全时间:2018年12月29日(周六)19:00-21:00地点:建投书局·永安里店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乙12号(LG双子座大厦)一层L110号商铺报名方式: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
到场前5名及参与互动前5名观众,可获得“书目治疗师礼包”一份(含书单胶囊一瓶和巫昂签名书一本)!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