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的作文”可悲在哪里?

关注精彩内容,要先点击这里哦~
我在课堂上带领高三的学生们,对这篇小学六年级抗疫作文及老师定性的“可悲”开展热烈的讨论。
我的学生是具备写作的基本价值观的,他们深知任务型写作的要求,也深知作文要说出自己的话,全部照搬报纸上的说法,就是“无我”。因此,他们对老师对作文的批评是赞成的。但他们对老师对小学生的批评不赞成,认为过于苛刻。这就将文与人分开了,这是辩证思考的萌芽。他们还考虑到了教育及社会的问题。说是讨论,每个人也形成了论述小文章,这为大家进入下一阶段具体的文体写作练习奠定了思维基础。
现罗列几篇优秀案例——
高予珊同学
我觉得说这篇作文很“可悲”一点也不为过。疫情期间我也关注了很多公众号(例如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在这名小学生的作文中我竟然见到了完全一样的语句!这说明这篇文章极有可能就是用很多评论员文章堆砌而成的,作者本人对这些内容可能根本没有深刻的体会。一篇没有自己真情实感、只会罗列客观事实和说“假大空”话的文章,是非常“可悲了。
我会关注评论员文章的主要原因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人物素材和看问题的角度。我也会对这些文章的部分段落进行摘抄和积累,但是在抄的时候我会清醒地意识到一篇作文的根本目的不是对其他文章进行总结归纳,而是抒发自己的情感与看法。
我个人认为考卷不会直接只用疫情的材料作为相关的题目引导(就像现在传的很广泛的各类公众号预测题目一样),至少北京卷不会。这些素材更多的是作为事实论据使用的,就看你怎么组合使用了。
主流媒体承担着宣扬国家意志,维护政权、稳定民心的特定作用,必须宣扬正能量。而六年级的孩子,思维深度无论如何也到不了能够理解“多难兴邦”“阻击战”“英雄不期待感恩”的程度。未经内化、理解、认同,只是一味附庸主流价值,成为传声筒,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也只能成为学舌的鹦鹉,无益于民族复兴。这确实是教育的悲哀。
不过老师批驳未免过于苛刻:言过其实确实是歌功颂德类文章的大忌,有拍马屁拍在马脚上的反作用,为读者带来不适。但是,作者毕竟还小。我六年级时也就写写感恩父母、难忘经历、成长收获这些浅显主题的文章。作者能有佩服国家治理能力、感恩奉献者的意识实属难得。夸都夸了,那就一夸到底、天花乱坠,反倒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表情程度准确的要求岂不是难为孩子了?
我倒觉得新闻上天天报道,事件高度聚焦,考试时大家都会拿来举例,阅卷老师一定烦死了。所以是不是应该规避疫情素材呢?
方诗月同学
陈方兴同学
语文的事,应该首先由语文解决。这篇文章赞美了奉献、迎难而上、英雄主义、团结等精神,就算这些都是真情实感,一篇文章也不可能表达无数个情感。而种种不当的词汇出现,这最直接反映的是文笔驾驭的欠缺,写的少,读的少。成年人就算说假话,也先要文通字顺。如果孩子只在电视上广播上看了几句听了几句口号抄上,这篇文章能反映这个孩子的世界观吗?如果教师把这种写作硬伤归于社会,归于宏大,那么岂不是有避重就轻之嫌。
之前读过一则新闻,某小学语文作业题目:“孔融该不该让梨”,有孩子直言不该并论述一番,却被打了大大的叉。我们应该接受孩子们多元化的想法,才能让表达多元化,而教师所渴望的真实情感,恰恰是多元化社会的产物。譬如疫情,如果孩子可以日记一般畅所欲言,那么他就会写自己心心念念的玩具买不了,爱吃的自助餐关了门,从而或呼吁卫生,或收获成长学会懂事。这未尝不是些好的角度,恰恰是讲述这些生活中的各不相同的实情时,难以被电视报纸头条的通俗化表达影响,才能真实又可爱。
这篇作文反映的现实是:当面对考场作文,学生的得分信条是拔高自己以迎合别人的话语体系,而不是展示自己的文笔和思想。这违背了写作的初衷,更违背了语文考试要考文笔和语言能力的初衷。我不知道这篇半命题的例文的原本题目和题干是什么,但我想,当我们批判这篇作文可悲时,应该同样把它可悲的试题也带上。从这篇文章便可以看出作文题的畸形,即加入了过重的政治色彩,必然导致对文笔和真实创造力的隐藏,反而会导致考不出真实的写作能力。
我们每个人看到一篇文章后的第一印象,首先取决于我们通过作者的线索、逻辑,先明白自己在和谁对话,然后才会选择继续还是停止,这是我们对文章态度建立的基础。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无法把握线索或逻辑,便会很快地放弃并清空自己对作者的兴趣。例如没有哲学概念基础的人读康德,大概就是这个结果。康德的写作线索离我们具体生活太远,而这个孩子的线索同样很远——他无非是想说大家都很好,但我们生活中绝没这样的事。
我们练习写议论文的过程中,一定有“把命题当成标签、拽到我们熟悉的例子贴上”的阶段。事实上,运用扁平化的人物、符号化的概念一定比复现、分析、组织我们自己的身心经历要难得多。只有对人物、概念内涵有自己的理解,才能明白如何个性化地应用至合理的外延事物上。
胡志成同学
陈博雯同学
在高考强调离我们遥远的国家大事,我想可能有一个目的:让我们把视野放长远些。若是觉得眼前有些枯燥乏味、若是有时候实在想哭,那看看前方吧,看看那些宏大而又可爱的东西吧,你从来不是一个人在向前,是在千万人的陪伴中向前。那种安全感和动力可能就会油然而生了。
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那毫无安全感的日子过去了,春天的气息也开始萌发了,那蠢蠢欲动的,是正在生长的无限远方的梦。矛盾又说,黎明前的那段夜很黑,没有月亮也没有星子。凛冬漫长的黑夜已逝,过了春分也就要迎来昼比夜长的日子了。
疫情从深冬延至春夏,伴我们走过了一轮复习的末尾和二轮复习的开头最困难的一段日子。我时常把自己幻想成一个新冠病人,看到每天确诊人数的下降,我就乐呵呵的告诉自己我的学习也一定有救。有时候真的让人感慨,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情居然就这样纠缠在一起,让我不得不相信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又不知是天意还是无限巧合。
疫情改变着每个国家、每个人的生活,这是无法回避的写作题材。高考作文想引导我们怎么关联抗疫?盲目夸赞肯定没意义,也不会有好分数。我想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坐在不及一平方米的椅子上,能有九百六十平方公里的思绪;看到抗疫的全球叙事,再低头看看自己、看看眼前,思考自身生活所受的影响,让我们在成年之际懂得责任,将责任这个词可包含的范围从对自己负责推广到对身边的人负责、到对社会负责。
杏坛赤子公众号
微信号 : xingtanchizi
人文使命|杏坛智慧|赤子情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