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赦1959》为什么不“火”

央视在播的《特赦1959》是一部以改造国民党战犯为题材的电视剧。这里面的战犯著名的如黄埔系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郑庭笈、陈长捷、黄维等,还有军统特务沈鑫、周养浩、徐远举,他们号称军统三剑客,还有与王耀武同是黄埔三期、中华复兴社创始人之一入选国民党中常委的大特务康泽等。
按理说,人们应该对有关他们的历史很感兴趣才对——揭密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但作为国庆七十周年的献礼片的《特赦1959》收视率却很低,豆瓣上只有680人参与打分,以其他商业片动辄就有几十万人参与相比,实在太过冷清。
我以为它最大的败笔就是没有处理历史与虚构的关系。
刘安国、叶立三、陈瑞章、蔡守元都是无中生有的。而且编导在这些编造出来的人物身上用力甚多,比如先入党后判党的刘安国,入了功德林后,仍是不阴不阳、阳奉阴违、搬弄是非,形象挺鲜活的;叶立三先前的对抗,后期的合作、顺从、拥戴,挺符合人情世故的;不远万里为陈瑞章寻亲,陈夫人千里迢迢来探视是全剧的亮点也是战犯改造的得意之笔。但一想到它们是虚构出来的,很容易让人怀疑整部剧的真实性。因为其他真实的人物的表现不是那么抢眼,仅有杜聿明的转变、王耀武的“机灵”,黄维的固执稍微明亮一些。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请注意这是历史剧!
由此可以得出:不是不可以虚构,但绝不能让虚构人物抢了真实人物的风头。
节外生枝且画蛇添足的感情戏。历史上有王英光这个人,我不知此英光是不是彼光英,但英光的家人有些多余。英明的灯光厂是为实现叶立三的工科梦、为战犯去参加社会主义劳动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轰轰烈烈而设的,但我不知为何设置英光母亲这个人物,是要挑战岳红的演技?王英光与梁冬芳、高平与光英的妹妹张小花的感情戏的主要效能就是撑时长了,根本没有达到丰富情节、丰满人物形象的作用。两个年轻女演员、政委贺春年以及副所长胡大树的表演过于单一,为追过真实而夸张得过度,以致人物只呈现了天真、幼稚,难以卒视。
但《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故事为什么成功了呢?《长安十二时辰》的悬疑为什么反响不错呢?
这里必须做一个选择:是历史为主,还是以故事为主,以历史为主则应尽可能遵从历史,注重细节的真实;以故事为主,历史则只是一个背景,不能喧宾夺主。《特赦1959》的失败就在于没有合理处理这一点。
《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之所以口碑一直很好,就在于其无比的真实,尽管它的人物完全是虚构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