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七堇年 | 027

▲七堇年 摄影/高原
2015年8月31日21:00,作家七堇年做客十点读书会线上直播间第24期,与读者分享主题: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聆听十点读书会对七堇年的线上访谈

七堇年虽然是80后严肃文学的代表人物,但在生活中却是个爱笑的女孩,而且还有些害羞。她特意解释30号下午在合肥签售会现场,之所以没有和读者进行太多互动,是不想大家站太久辛苦,加上她也比较害羞不太习惯合影,可以看出,堇年是个很真诚的作者。下面是主持人小新与作家七堇年的访谈实录。

主持人:很高兴堇年今天来到十点直播间,记得和堇年第一次见面大约是五年前的11月,在济南山东大学做《尘曲》的宣传,我也是主持人。当时还听到堇年唱《那些花儿》这首歌,印象很深刻。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这是顾城的诗,也是今天访谈的主题。我们今天的访谈分为四个部分:成长的道路,旅行的意义,写作的变化和生活的态度。
一、成长的道路
▲图片来自网络
主持人:首先谈到成长的道路,就会涉及到一个很多读者朋友问的问题:您最喜欢的作家或者说哪些作家影响到你写作?
七堇年:说到影响我的作家,其实挺多的,最早的应该是史铁生老师,我也反反复复在文章中提到,史铁生老师不仅作为作家,更多地是作为一个长者,他的整个人生面貌对我的影响都很大。另外像余华老师啊,毕飞宇老师,这些前辈的作品都对我的影响蛮大的。港台作家中有一些小众的作家对我影响也很大。还有最近看到一位叫黄丽群的台湾作家,她的一本小说集《海边的房间》写得很棒,也给大家推荐。
主持人:我记得你之前有讲过,台湾地区作家黄碧云对你影响也蛮大的。你觉得他们谁的文字会更多地影响到你的写作?好像从你的文字中不太能找到谁的影子。
七堇年:在早期个人风格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会忍不住模仿,但是一个成熟的作家应该是有她自己的风格。如果停留在这种相似的痕迹过于明显的话,可能他的独立性不够强。不是说刻意回避,可能很多种风格都被尝试过,越往后的作家这种重复性的概率越大,越容易被拿出与之前的作家相类比,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我觉得还是要有自己的风格,这是我追求的目标吧。而且自己的风格在探索和变化的过程中,要说非常明显地像某人,可能还不算是,大家如果看到我最近的作品,就会感觉到我对各种写作风格的探索和变化还是有的。
主持人:嗯,可以从书中感受到写作风格的变化。我看到《灯下尘》这本书里有游记,有散文,还有堇年自己拍的照片。我记得《尘曲》也有这样的编排。而我想提到的是,在小说部分,有两篇很特别的文章,《Brainternet》和《卡里戈往事》,用的是非常欧美的写法。
七堇年:对,这两篇的风格和内容可能跟以前有很大不同,而另外一篇《站者那则》,是最初发表在《收获》上的文章,则是比较传统、比较朴实的风格。
主持人:小七,有读者说你的文章用词非常精准,但有些词会比较生僻,对增加自己的词汇量有什么建议?
七堇年:早期写东西,语言会有比较浮华、比较炫丽的成分,现在写东西用词越来越朴实了。而且词汇量这个事,好像提高英语词汇量说得比较多,中文可能就是多读,因为中文的表现和组合非常灵活,也挺美的,所以就多看书吧,多看古典的,古文对词汇非常有帮助。
主持人:我感觉小七的用词在早期也是非常精准的,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
七堇年:其实我也在探索,有时表达上太过用力也不太好,我很欣赏70后作家阿乙老师,下笔和用词非常精准,拿捏力道非常精准,是我的榜样。
主持人:说到文学和成长道路,刚才你也谈到了《站者那则》发表在《收获》上,《平生欢》也是在《收获》上首发,所以有读者会问,接下来会不会很多的创作和发表会跟主流的纯文学期刊接轨,或者换句话说在创作上更有纯文学的色彩?我记得之前有人曾这么说,你是标准的纯文学写作模式,他也可能是希望你在这个标签上有所变化,你怎样界定自己的创作呢,就是接下来会有一个怎样的写作类型和风格?
七堇年:其实我也在探索自己想要的路线,但是像纯文学、严肃文学这些属于标签了,标签是别人贴给我的。首先我觉得在社会中能发表东西,最主要归功于像《收获》这样一流的文学刊物有更宽广的胸怀来接纳年轻人的作品,是他们的这个姿态才使我有这个荣幸,而我自己的写作在之前积累中有一定的成熟,所以才够得上他们。一方面是它们的胸怀更宽广了,纳入更多的种类,另一方面是自己的成熟,成长了一点点,所以这是一个双方的进步吧。虽然纯文学一直是我的理想,也是我努力的目标,但是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合不合格,这需要用读者和评论家们的眼光看待,就我自己而言,用一个纯粹心态和严肃的态度去写作,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不敢妄称自己写作属于什么类型,但是在不断成熟和成长。
主持人:现在的图书市场上,很多书籍里面的故事都比较短,大概一千多字一篇,甚至有些是心灵鸡汤类型的,你平时有读过这类书吗?或是接触到这类作品或作者?
七堇年:有读过一些,读的比较少。我觉得各种故事或类型的存在有必要性。存在就有道理,如果短小的故事展现出来能给人心灵抚慰,不管是鸡汤还是什么,有人觉得有用就有价值。我是包容度挺广的一个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种短小的,像欧·亨利的作品也是这种用途,但不能说是鸡汤,对不对?
主持人:《灯下尘》中有很多篇章是写到你自己的。例如《青山昼》,里面写到的跟恋人有关的。还有《燃烧吧,狗日的生活》,写的是你连续加班两个月的工作。里面的辞职信有一句话特别精彩:“不愿多年以后回过头去看,一生爬过的高峰只有上下班高峰”。很多人没想到过去的几年你经历了这样的生活,因为第一部分是关于成长的道路,你能不能稍微讲下这两年你的成长?
七堇年:毕业后,为了感受下接地气的生活,有两年通勤类上下班的工作经历,非常辛苦,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找工作,我个人觉得一个作家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经验,有一些很直观的生活体验非常必要,而不仅仅是关在书房里面想当然的写,现在回头看,生活是没有弯路的,这些都是收获,让我领会到了很多在书房里体会不到的东西,真正知道一个年轻人,大学毕业生真正的生活面貌是什么样子的,这些经历对我来说特别珍贵。
主持人:你在书中写到与恋人分手的情节,有读者想问一下你现在的感情状态怎么样?
七堇年:现在有认识到非常合拍的伴侣,但是建立这种关系的过程,就是两个人的磨合,是需要自己修行的一门课程,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好的回报吧。
二、旅行的意义
▲摄影/七堇年
主持人:说到旅行,堇年之前也说过,其实并不是去了很多地方,但是大家看到你拍的照片或者写的故事还是会忍不住感叹:去了好多的地方啊,而且拍了很多美丽的风景。堇年还是个黄昏收集者,所以也拍了很多美丽的黄昏。能不能给我们说说你旅行中的故事,或者说旅行路上有没有经历过特别不可思议的事情?
七堇年:总的来说,旅行不像平常循规蹈矩的生活,总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记得07年时去土耳其,那是第一次出国旅行。那段时间在那个地方住了两个月,那小城的人也没有怎么见过亚洲人,就会有很多哭笑不得的趣闻。比如有一天在寄宿家庭的伙伴就很激动的拉着问我,城的另一端原来还有一个中国人,你有没有兴趣去看看他。我就觉得特别有趣,因为我出行就是为了见见别的人,所以我不会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我就去看他。还有就是走在大街上经常有人向这个一看就是外地人的我问路,我就想难道我看上去很融入本地吗?还有就是书上拍到的黄昏,迄今为止最美的两个黄昏,一个在希腊,一个在澳大利亚,美得叹为观止,但是我每次都提醒朋友不要一个人去那个地方,因为如此之美,边上都是一对对的,而你会非常痛恨,你此时只是一个人站在那。
主持人:其实堇年私下真的是一个很开朗的人,也很喜欢笑,笑起来很好看。但是你为什么喜欢收集黄昏呢?
七堇年:我性格是比较两极化的,天秤座,私下是非常地随和,善于倾听也很是健谈,别人话多就倾听,别人话少我就健谈。但骨子里作为一个写作者肯定有着更深沉或自我的那一面。喜欢黄昏的原因,套用阿乙老师的那句话,“当我面对黄昏时你更会感觉到生活的萧索,以及一些时不我待的东西”这种意境,让我觉得黄昏是非常神奇的时光。
主持人:堇年有一张照片是穿着一身华服,没有戴眼镜,让人感叹真的是一个美人。记得以前看到你拍照都是戴着眼镜的。
七堇年:谢谢啊,还有关于眼镜,其实我非常喜欢运动、潜水,戴眼镜非常不方便 ,所以去做了近视的手术,现在就不用戴眼镜了。
主持人:关于旅行,有一个这样的问题,读者问:你觉得读万卷书重要还是行万里路重要呢?是不是每个作家都有一个难以安放的灵魂,去促使你不停地写不停地走?
七堇年: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大,对我来说,心灵和脚步的旅行都同等的重要。至于是不是有一个难以安放的灵魂,促使我不停地去写。其实写作这个事情有时也挺痛苦的,你坐在那里就是不想写,但是说到最后它也是疏导灵魂的一个渠道。简单说就是“不写不爽”。
主持人:刚刚我们有提到你主编的主题书籍——《近在远方》,里面的宣传语,“一个人能送给爱人最好的礼物是时间,时间能送给一个人最好的礼物是远方”。如果我们要去阅读这本书,你会怎样去推荐?
七堇年:这本书不光是旅行,约稿时都要求每个故事都设定在比较抑郁的背景下。最重要的是想表达,你在旅行或者换了个生活的地方后,在物理上对熟悉地方产生距离,然后去反思过去的经历和困惑,或者说是抽离感。所以书中写的是一些散文或者故事,而不仅仅是游记。这是一本非常有深意的合集,集合了很多我非常喜欢的作家。
主持人:那么你作为主编,会不会对里面的文章做一些删减和修改呢?
七堇年:我没有对他们的作品做太多的修改,我自己本身就是作者,所以很尊重作品的原创性和完整性,我觉得作者这么写一定有他的原因。
三、写作的变化
▲图片来自网络
主持人:有读者问,有没有在写作时遇上瓶颈?
七堇年:肯定有的,瓶颈才是常态,写作并不是像织毛衣,可以接着昨天的继续织。写不出时只能靠旅行、阅读来调节一下,这也是写作者才能体会的。
主持人:小说是在讲一个个的故事,当你用一个故事去感染或改变别人生活观的话,怎样保证这不是一个错的方向?
七堇年:这个问题需要看怎样去理解,小说并不是故事,这是两种艺术形式。小说不像故事要求的情景元素那么大。我不能保证我提供的价值观是对的,它可能是错的。这种展现本身还是文学性的一个可能性的探索,不能说小说就是寓言,要教会人一个什么道理,其实小说不必承载这种功能。就像鲁迅的《孔乙己》,里面也没有说成为这样的人是对的还是错的,这也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一个故事引起大家的思考比灌输给你对错更好。
四、生活的态度
▲图片来自网络
主持人:我们谈到最后一个问题,生活的态度。我不知道现在堇年生活态度是怎么样的,因为天枰座都很随和的,很喜欢和谐。
七堇年:其实最大的特点是纠结,我觉得生活的态度就是不要太纠结,享受当下,最近看《当下的力量》,非常有启发,想太多都是没用的,都是虚幻的,你所有达到的就是当下,我现在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很知足了,自己能做喜欢的事情,有时间有自由。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一直有很多读者提问的,就是七堇年这个名字的由来?
七堇年:起名字的时候其实也没多想,就是和七这个数字比较有缘分,后来就这么一直用了。其实笔名只是一个旅行箱,在写作的路上被贴上了各式各样的标签。
主持人:之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将你的书再版了,你也为它们写了新的序言。
七堇年:对的,之前的作品得到了再版,然后写了一系列新的序言,回头看现在写作的节奏还是慢一些,总觉得慢工出细活和对自己要求更高了,所以下笔上有更多的敬畏感。
主持人:有读者问,大学期间是怎么坚持学英语的?
七堇年:我本身就是英语专业的,觉得学语言是比较有乐趣的事情,学英语得靠语言环境,多说多听。
主持人:怎么努力才让自己活得丰盛?
七堇年:首先每个人的丰盛定义也是不一样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你要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竖持自己想要的,把长处发挥到极致。
主持人:读者也很关心,什么时候到十点读书会做线下活动?
七堇年:很谢谢大家的邀请,我也很珍惜每次和读者见面的机会,但是我觉得和读者的交流还是多在纸上才是一个负责任的作者的态度,这样会避免自己很浮躁,希望在纸上有更多的缘分,也鞭策我写更多。
主持人:最近除了忙新书的宣传还忙些什么呢?
七堇年:最近出差都是为了新书的宣传,还有在构思《平生欢》的剧本。人家就说,作家的生活是“想了一上午加上的逗号,想了一下午把它去掉了”这也是一个常态。当然也是乐在其中。
主持人:看到了一个很喜欢的问题。有一个读者这么说,我想看到一个“出则为湖魔,入则为诗魔,遇佳人则为谈魔”的你,一个有着“江山气度,风月情怀”的你,那么你想看到怎样的读者呢?
七堇年:我想看到包容度很强的读者,不会对别人指手画脚的读者,宽容、大度、坚持自己心中想要的读者。
主持人:有读者问,你当时参加真人秀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收获?
七堇年:其实也就是想长长知识,当时也是去帮忙,想体验一下。收获是干每一行都不易,都特别的累。别以为明星很舒服,可累了。
主持人:也有读者问,如果严肃文学这条路越走越难,你会偏向娱乐化的写作吗?还是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呢?
七堇年:还是坚持自己的吧,虽然本身比较随和,但写作还是比较严肃的事,有自己的接地气的一面,但娱乐化不是我的风格吧。有一位读者比较苦恼,他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我看到原点在哪里。我想要写书。”这么说吧,不要向着一个结果去写,想着能不能红,能不能大卖。写东西享受的话就去写就行了,不要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去否定自己,坚持去做就是非常值得表扬的事情。
主持人:有读者问,你喜欢《尘曲》还是《平生欢》?
七堇年:我自己没有偏向喜欢哪一个,永远更好的作品是下一部。每部作品代表的是我当时的状态和水平。《平生欢》传达的一种观念是类似青春史这样的,展现85后上下的年轻人一代面临三十而立,但不同成长背景的一群朋友的一代面貌。
主持人:会看微博的私信吗?会回复吗?
七堇年:偶尔看一下,不会每天都看,看缘分,看到动人的那种就会回复。
主持人:有读者问,在《灯下尘》里最喜欢那几篇文章,要不要推荐一两篇文字?
七堇年:我自己的文字的话,我比较喜欢《站者那则》和《灯下尘》,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当时的状态和心情。
主持人:你的翻译心得是什么?
七堇年:觉得翻译是比写作还要难的事,关于翻译中的”信达雅”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人讨论过了。我觉得一个优秀的翻译家他本是就是个文学造诣很高的人,我自己只是试了一下水。而且现在翻译的报酬很低,基本就是80年代的水平,翻译一本书的付出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所以我觉得翻译家都是靠一股热爱在坚持,这里向优秀的翻译家致敬吧。
主持人:选书以什么为标准?
七堇年:选书我觉得真的就是个人喜好吧,我本身看书挺杂的,最近看纯文学类的比较少,看的是《自私的基因》、《病菌、枪炮、玫瑰》,有医学方面的书,还有社科类的,提供知识的书。现在大家可能会比较重视视听类的享受,就是去看电影,视频之类的,这就好比是超市里面的熟食,已经把菜都炒熟了端到你面前。但是看书就是买回来新鲜的自己炒,还有一个自己加工的过程吧。
主持人:会不会把你读者的文章可以做一个文集?
七堇年:看缘分吧,因为主编还是很不好当的,还是自己写自己东西的自由度比较大。
▲图片来自网络

小七非常感谢一直鼓励她写下去的读者,她也和大家分享了她开始写作时的不易,小时候小七的母亲并不赞成她写作,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她的母亲也希望她可以把时间多放在数理化的学习上,而写作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小七就是在这么一个要偷偷摸摸写作的环境下,完成了很多作品。也就是这种坚持,造就了今天的小七,成就了很多作品,并且现在可以以写作为生,而鼓励小七坚持下来的,就是默默守候的读者。小七希望她的故事可以鼓励大家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小七说,写作本来就是个很孤独的过程。她就像是在夜里独自弹唱的流浪歌手,但没想到,真的有人会驻足聆听,让她感到这个夜晚不是那么孤单。
最后小七祝大家欢如平生,平安健康,纸上相见,再续缘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聆听十点读书会对七堇年的线上访谈
以上内容来自:十点读书会十点读书会微信号:sdclass
End
简介七堇年七堇年,1986年生。女,四川籍。香港浸会大学硕士学历。 16岁以《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入围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开始崭露头角。19岁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地之灯》,2006年首次出版。 其后有散文集 《被窝是青春的坟墓》, 长篇小说《澜本嫁衣》,图文集《尘曲》,长篇小说《平生欢》,主编主题书《近在远方》,翻译作品《寄养》等作品连续问世。2010年荣获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 ; 2014年获紫金 · 人民文学之星长篇小说奖。逾十年来,七堇年的写作不断趋于成熟,下笔具有超越其年龄层的洞见,以风格独特的洗丽文笔著称。2014年起逐步开始涉及编剧、翻译等领域。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