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大狗”很任性,长城有任性的资本,你有吗?

“汉字文化”很少出现在乘用车市场中,无论是产品命名还是按键标注,行业惯性思维就是以英文标注呈现信息。
在比亚迪、长城之前,潜意识中认为这是一种行业规定。但很奇怪,更多企业更宠幸“美式命名思维”一些。
最近火的一塌糊涂的“哈弗大狗”,倒是让我觉得产品并非不能以“汉字”来命名,而是在潜意识中,更多企业会觉得以英文呈现方式与世界接轨更为便利一些。敢吃螃蟹以剑走偏锋之态命名,“哈弗大狗”可谓颠覆行业认知。
命名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每个市场对产品的命名,事实上都融入了自己的文化理念。
曾经的第一大乘用车市场-美国,命名方式绝对能够注入自己的文化理念,Ford Raptor、 Chevy Tahoe、Cadillac Escalade这些车型不仅仅以英文命名,更在命名方式上能够体现自己的用车文化,我们音译过来的猛禽、塔霍湖、凯雷德,事实上都是美国本土文化、精神、图腾的一种体现。
以Chevy Tahoe(雪佛兰一款全尺寸SUV)为例,Tahoe是北美最大的高山湖泊,代表美国人对自由的向往。
而极具改装车文化以及用车信仰的日本人,在命名上不与美国相同,因为日本有自己的命名文化。
在日本人看来,名字更像是一种文化体现,一种信仰表达。
所以丰田在日本投产的车型,不仅用的是“ヤリス、ルーミー”日文体现方式,更通过这种“文字文化”表达日本对乘用车命名文化的开放态度,有表达痛车文化的,有表达自己灵活思维的。
譬如说“ルーミー”这款在日本上市的K-car,代表的就是无与伦比的产品价值,它空间极为宽敞,设计思路极为“外星人”。
而日本人关于这台车的描述则是这样的:“ 明明在路上跑 却像是在客厅”,可以看的出来,日本用车文化非常有思想。
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命名文化,中国乘用车市场发展数十年,截止到当下已经长成年消耗量2500万的庞大市场。
中国乘用车市场文化一直被压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缺乏文化表达欲,市场话语权较弱,但2020年的市场完全不一样,存量之争意味着外资品牌同样需要收紧腰带过日子,而自主品牌市占率即便下跌之后,依然拥有1/3以上的市占率,变革之下必有破局者。
都在讲文化感染的力量,下一代要从孩子培养,而车市下一代,必须要讲自己的文化。
哈弗大狗,讲的就是中国人自己的用车文化。
华夏五千年文明,狗从来都是忠诚的生活伙伴,它是华夏文明的见证者,同样也是生活态度的表现者,我丝毫不认为哈弗大狗的命名是一种没有文化的体现,反而哈弗大狗命名的出现,让我认为长城才是最懂中国文化的企业。
单单从命名上来说,我不懂X1、Q3、GLA这些命名能够译出怎样的文化,这些产品命名在欧美代表着一种文化,他们是企业推向市场的一种代号,但这不代表中国人自己造的中国车,也应循规蹈矩。
大狗的出现,代表着中国人自己的汽车文化有了雏形,有企业站出来培养自己的文化萌芽。
格局就是用来打破的,但不是每一个企业都有打破的勇气以及实力。
实力才是化解种种质疑最有力的话语权,不是每个企业都有长城这种破局的勇气,作为国内哈弗SUV领导者,作为年销连续破百万的企业,长城早已成为行业发展风向标,振臂一呼带来的行业改变能够快速拉动文化转型,这是必然。
的确,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这种实力以及底气,长城有足够的底气来捍卫自己的文化尊严,大狗是植入中国文化、生活理念、东方风情的一种体现。以领导者姿态唤醒中国命名文化的崛起,这本是一种行业贡献。
长城本就是一家注重中国文化的企业,魏建军取名“长城”的根本,在于其视“长城”为华夏文明瑰宝,从“长城”到“魏派”再到“炮”,今天的“大狗”更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东方文化的多姿多彩。
“大狗”不仅仅是一台车,更是长城命名的态度。
过往观点:汽车扒一扒为2017年中国汽车创作者大会最具人气图文作者;曾被一点资讯评为“妙笔生花,点石成金”创作者;2019年被UC汽车评为年度汽车影响力自媒体。洞见真知,锐眼看车市,我们是认真的。

版权声明